3D打印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四)

阅读 1935 发布时间:2016-12-29 17:17

4.2 3D打印对零部件贸易的实证

(1)即期实证

 数据选取、模型选取与上一部分的实证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预计3D打印对零部件贸易的影响,建立模型:

(2)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2给出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可以看出,零部件贸易的数据大致服从正态分布,3D打印产品销售额呈现尖峰的正偏态分布。二者标准差都较大,表明各国的零部件贸易和3D打印发展情况差异较大。

(3)相关性检验

 根据表3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知,解释变量3D打印,提前排除多重共线性问题。

(4)模型结果

 经检验,F=34.23,大于临界值;Hausman检验的P值为0.2443,大于5%,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其中选取了几个模型,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模型(3)和模型(4)的所有估计系数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结合模型的显著性、经济意义、简洁性,选取模型(4)作为最优结果。结果表明,3D打印机单位销售额对零部件贸易的影响是正向的,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这与假设2相违背,考虑到技术应用的时滞性,我们加入一阶分布滞后模型。

(5)一阶分布滞后模型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不变,控制变量选取GDP,建立分布滞后模型,滞后期为一年:

 经检验,F=26.11,大于临界值;Hausman检验的P值为0.3153,大于5%,应建立随机效应模型。一阶滞后模型结果为:

 由结果可知,一阶滞后模型所有估计系数均通过了1%的检验,3D打印机单位销售额对零部件贸易的影响是负向的,即在控制经济发展水平不变的情况下,3D打印机数量每提升1台,零部件贸易总额减少2.026756亿美元。这也符合假设2对模型结果的预期,3D打印通过提高技术节省中间贸易,即减少零部件贸易额,促进终端贸易,并且这种作用具有时间滞后性。

5 结论与分析

5.1 3D打印对最终货物贸易存在正向影响

 由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知,技术创新与差距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我们假设1:3D打印对最终货物贸易存在正向影响。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3D打印技术存在明显差距,即使选取的国家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差仍然很大。通过实证,我们可以验证假设1成立。3D打印机单位销售额对货物贸易的影响是正向的,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总体回归线为,即在控制经济发展水平不变的情况下,3D打印机数量每提升1%,货物贸易总额增加2512.878亿美元,由此可见3D打印技术的发展对货物贸易的影响巨大。

 所以“中国制造2025”应当大力发展3D打印技术,提高我国的贸易发展质量,融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充分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贸易便利与创新。

5.2 3D打印对零部件贸易存在时滞性负作用

 由基本贸易理论以及3D打印本身化整为零的特点与实践经验我们假设2:3D打印对零部件贸易存在负面影响,但可能存在时滞效应。

 通过实证,我们发现3D打印机单位销售额对当期零部件贸易的影响是正向的,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但加入了一阶分布滞后模型,时滞期为一年之后,结果表明3D打印机单位销售额对零部件贸易的影响是负向的,即在控制经济发展水平不变的情况下,3D打印机数量每提升1台,零部件贸易总额减少2.026756亿美元。这也符合假设2对模型结果的预期,3D打印通过提高技术节省中间贸易,即减少零部件贸易额,促进终端贸易,并且这种作用具有时间滞后性。关于3D打印对零部件贸易负向作用滞后产生的原因,我们要做简要分析。

(1)技术引进本身存在时滞性

 波斯纳的技术差距模型与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本身就意味着时滞性存在,创新国正是由于新技术从导入到应用再到普及存在时滞,所以才能维持一段时间的技术优势,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同理,3D打印技术对于零部件贸易的替代作用也需要时间才能显现,技术创新对贸易的作用很少是瞬时的,尤其像3D打印这样新颖复杂需要高精尖技术的创新,从引进、消化到吸收、模仿需要更长的时间。

(2)供给侧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

 虽然前文我们分析了3D打印相较于传统制造对于供需调整更加敏捷,但仍然存在明显时滞。尤其现在全球消费者的需求已经走向高端高品高质化,但是无效与低端供给偏多、有效的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与需求结构的升级。同时3D打印作为新型制造技术对于传统制造来讲是很大冲击,传统机制的束缚也会加剧3D打印对零部件贸易的时滞影响。因此,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都有待调整。


上一篇 :  3D打印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三)

下一篇 :  增材制造原材料发展现状简介(一)